2023高考,四省适应性考试语文5个命题动向、3道作文题解析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高考作文素材 语文 2023高考,四省适应性考试语文5个命题动向、3道作文题解析

2023高考,四省适应性考试语文5个命题动向、3道作文题解析

2023-03-25 15:5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2023年的适应性考试时间为2月23日-24日。云南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安徽四个省份超百万考生参加。其他省市高三很多用了这套题,新高考地区也值得借鉴。

试题: 5点命题动向;② 3道作文题解析资料

一、试卷结构、命题的5点动向

1.主观题增加,客观题减少。

2021新高考Ⅰ卷有12道选择题,2022新高考Ⅰ卷有10道选择题,而这次适应性考试则只有8道,也就意味着书写量更大,对语文能力要求更高。其隐忧是,一般而言,选择题越少,语文区分度越小,这样的命题趋势需要慎重考量。

2.文言文选用双文本,断句题为直接在文本断句(15个序号选3填空,往年都是4选1的选择题)。

断句为选择题,考生还可以根据选项设置,获得提示,排除若干项,蒙对的概率较大,改为了自主断句,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更高,好在这次考试选的句子不长。近年来,从简易人物传记到更复杂的随笔杂谈,到新增简答题,再到断句题改变,考生拿分不易!

3.语言运用题全改为主观题。

真正的语言运用题,真正考查语言表达能力。

4.成语填空题继续保留。

去年新高考Ⅰ卷首考成语填空题(不解之缘 秘而不宣 在所难免),一线师生反响一般,主要是这种题选材难度大,要么大家都会做,要么都不会做。不少老师建议别再考了。这次考的成语是“微乎其微”“出人意料”“无济于事”,难度不大,有较好区分度。现在看来,2023会继续考查,毕竟考了1年就取消,有些“打脸”。

5.作文题思辨性加强。

“简约与繁复”“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”两道作文题都有明显的思辨性,尤其是“简约与繁复”和上海卷如出一辙。加之2022新高考Ⅰ卷的“本手、妙手、俗手”受到好评,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,加强思辨力度,应该是吃了秤砣——铁了心。2023高考备考,有必要在二元三元型作文题上多加训练。

二、3道作文题审题资料

(一)、整体解读。

①弱化时政性,加强语文性。

高考题固然要落实立德育人,而这几道题的时政意味相对弱化(2021年适应性考试是“抗美援朝”),材料内容更贴近时代、贴近社会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学生、贴近语文。

“这里是中国”体现家国情怀,承载爱国主义教育;

“简约与繁复”体现当下社会现实、时代特点,也照应传统人文精神。既关乎生活,也体现审美。

“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”观照传统文化,彰显民间智慧,关注劳动人民。

②注重思辨力,具有批判性。

考生若能有较好的理性思辨能力,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,有思想的创新性和批判性,相比只会背素材、玩套路的考生来说,会明显占优势。

尤其是“简约与繁复”作文题言简意深,考生若能打开思维空间,会发现别有洞天,角度很多,颇有嚼头。

③强调情境化,防宿构套作。

从“任务驱动型作文”,到具体情境化设置,都有共同的目标指向:反对宿构,防止套作。尤以2015年“老陈违章女儿举报”一题为代表,堪称匠心命制。考生苦心背记的素材,考场上作用甚微。

但与此同时,近年高考和模拟作文题的任务驱动与情境设置,以及一线教学备考,都有程式化、固定化倾向,比如动辄演讲稿、发言稿、书信等等。“这里是中国”一题关联试卷中的阅读语段,这一形式不算首创,但仍然丰富了作文命题形式,提供了新的借鉴。

(二)、审题提示。

01.作文题“这里是中国”。

【云南、安徽】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
现代文阅读I《这里是中国》告诉我们,大碰撞的“洪荒之力”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,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。祖国之美,在名山胜迹、澎湃江河,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、无名山水、寻常巷陌。

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;不得泄漏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,感受祖国之美。试题指向性明确,写作空间不大,但考生可以灵活选择文体,写出新意,写出文采,比如写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,写思维理性的议论文体。

写作关键词:大碰撞,多姿多彩;祖国之美,名山胜迹和平凡原野。

第一组关键词的关系,可视为从因到果;第二组关键词的关系,可视为由本溯源。

相对而言,把握第二组关键词来写,会更贴合材料,也就是把第一组关键词视为引出作文话题部分,不过多解说。且,从“平凡原野(无名山水、寻常巷陌)”的角度入笔,体验其特别魅力,会更深挚真切。

02.作文题“简约与繁复”。

【吉林】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
当下,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,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此题最有味道,可写角度颇多:人生境界追求,日常生活态度,思想情感表达,文学艺术创作,传统文化承继,事物认知评议……

很能区分学生思维能力。写“简约”不难,写“繁复”也不难,难在如何将两者对举、比照、关联、权衡、扬抑、融合。

立意参考:

①事繁人简:繁是常态,简是心态。

②藏繁于简:妙言至径,大道至简。

③化繁为简:生活趋简,不为物役。

④以简御繁:世道繁杂,轻装简行。

⑤删繁就简:去芜存菁,回归简朴。

⑤居繁行简:思想细密,行事简单。

⑥繁简互补:不偏不废,平衡调和。

⑦繁简随君:可繁可简,各得奇妙。

⑧繁简相生:于简见繁,繁而返简。

⑨当繁勿简:抽丝剥茧,不拒繁复。

03.“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”

【黑龙江】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
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,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,比如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和“不争馒头争口气”,再比如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和“三个和尚没水吃”,等等。

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思考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此题的审题关键句: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“这”是指代前文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,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”。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,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,联想类似情形,深化认知,以提炼概括观点,予以解读剖析。

材料关键词:矛盾与情境(前提、条件)。也就是说,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“矛盾”,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,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(前提、条件),明确了这一点,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。

①材料分析

退一步海阔天宽:在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、冲突时,涉及违反道德或法律的错误言行时,保持宽容和理解的心态,力求达到和谐、平衡。

不蒸馒头争口气:维护尊严,力争上游,积极上进,争做楷模,不甘人后。

情境与前提:所争内容是否值得,是否合理,目的都是处利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,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。

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:团结协作,群策群力,集思广益,发挥集体智慧。

三个和尚没水喝:人心涣散,彼此掣肘,相互推诿责任,出现集体内耗。

情境与前提:成员之间能否团结协作,朝一个方向想,能否形成有效合力。

②关联延伸

三思而后行:充分思考,不盲目行动。

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:行事要果断,不留后患。

情境与前提:理性认清事物,着眼于事情的顺利解决。
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:积极向上,向着更高的目标,追求更好的生活。

枪打出头鸟(早起的虫儿被鸟吃):过于高调,喜欢出风头,容易遭遇打击。

情境与前提: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。

瘦死的骆驼比马大:侧重于体型大小的客观性。

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:侧重于外观描述,有审美意味。

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:人的才华不会也不该被外貌掩盖,不能只凭外表看人。

人靠衣装马靠鞍:强调外在装饰的必要性。

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:大是大非面前,不能苟且,宁愿为正义牺牲,不愿丧失气节。
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:选择还有余地,未来还有希望,不可轻言放弃,应当保存实力。

一个好汉三个帮:个人能力有限,需要善于借助外力,与人团结一致。

靠人不如靠己:遇到事情不能依赖别人,要学会独立自主解决。

③立意参考

世间很多看似矛盾的事物,实则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;
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因情境不同而区别对待,不搞绝对化、一刀切;

生活中“矛盾”“悖论”重重,学会化解与转换;

尽信书不如无书,应有理性辨析、甄别应用能力;

对待传统经验(间接经验),不可机械理解,生搬硬套;

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,灵活运用,转化为直接经验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